秭歸縣,隸屬于湖北省宜昌市,位于湖北省西部,長江西陵峽兩岸,三峽工程大壩庫首,東與夷陵區交界,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接壤,西臨巴東縣,北接興山縣;屬長江三峽山地地貌,山崗丘陵起伏,河谷縱橫交錯;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,氣候溫暖濕潤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,四季分明。截至2018年底,秭歸縣國土面積2427平方公里,轄12個鄉鎮、8個居委會、186個行政村、1111個村(居)民小組,縣政府駐茅坪鎮,總人口370788人。
美麗的秭歸縣城
秭歸縣名來源《水經注》“屈原有賢姊,聞原放逐,亦來歸,因名曰姊歸”,“秭”由“姊”演變而來;獲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、“中國醉美外景地”、“中國龍舟之鄉”、“中國詩歌之鄉”等稱號。截至2018年底有“屈原故里端午習俗”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,“屈原故里端午習俗”“屈原傳說”“長江峽江號子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項,省級非遺6項,市級非遺14項,縣級非遺9大類43項。
秭歸端午節活動現場
秭歸端午節——賽龍舟比賽
傳說屈原死后,楚國百姓哀痛異常,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。漁夫們劃起船只,引舟競渡,在江上打撈屈原真身。之后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。賽龍舟于是成了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。在屈原故里秭歸,每年端午節秭歸縣城會按照“莊嚴、隆重、傳統、簡樸”辦節原則,開展禮拜屈原和禮成誥舞儀式,緊扣屈原、端午、長江等元素,以詩為魂、以舞為媒,充分展示屈原故里獨具魅力的端午習俗和深厚的詩歌文化底蘊。
以“萬‘粽’一心,共圓中國夢”為主題的“包粽子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”活動將游客體驗性、群眾參與性和比賽挑戰性高度融合,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體驗傳統端午民俗。
以“縱情端午 奮進秭歸”為主題的端午傳統龍舟賽、“詩在民間”為主題的騷壇詩會、“風韻秭歸”為主題的系列文學交流等活動以傳承非遺文化為目的,引導游客與市民在當地景區和社區親身體驗劃龍舟、包粽子、掛艾葉、扎香包、貼對聯、涂抹雄黃酒等屈原故里傳統端午習俗,觀看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篾器編織、慢工繡藝、峽江木雕等傳統手工技藝,參觀文創作品。
端午美食文化活動包括“中國美食之鄉·秭歸味道”系列評選暨美食地圖發布、特色美食街開街、美食嘉年華等。通過系列評選活動,發布美食地圖,在端午節前推出秭歸招牌美食、招牌門店。
2019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近萬人包粽子挑戰吉尼斯世界記錄成功
據悉,2014年8月,經國家清理和規范節慶活動領導小組批準,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作為國家保留的節慶活動項目,將在宜昌市長期舉辦,文化和旅游部也將“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”作為其主辦的唯一全國性端午文化活動。
2019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5億元,增長8.0%;2019年12月,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。
秭歸縣歷史悠久,文化璀璨,人杰地靈??h名來源由古歸國、夔子國演變而來。這里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,無產階級革命家、革命烈士夏明翰的誕生地,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的家鄉(王昭君為西漢南郡秭歸人,即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)。這里有“屈原故里端午習俗”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,“屈原故里端午習俗”“屈原傳說”“長江峽江號子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項,省級非遺6項,市級非遺14項,縣級非遺9大類43項。
秭歸縣現擁有國家AAA級以上旅游景區5個,其中包括5A級景區1個--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、4A級景區2個--三峽竹海生態風景區、九畹溪景區、3A級景區2個--鏈子崖風景區、月亮花谷景區。是渝東鄂西的交通樞紐,長江上游的交通咽喉,境內擁有長江黃金水道64公里、高速公路1條、國道1條、省道5條,在建的秭歸長江大橋是目前世界醉大跨度的鋼箱桁架推力拱橋,于2019年“十一”通車。秭歸港連接宜昌的疏港鐵路已納入國家“十三五”港口集疏運系統建設規劃,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“水公水”翻壩轉運模式全面啟動。
秭歸屈原故里景區
屈原故里景區位于秭歸縣新縣城,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,占地面積約500畝,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,同時以屈原祠、江瀆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于此,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為主的屈原紀念景區,以新灘古民居、峽江石刻、峽江古橋等為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,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、濱水景觀帶等景點。